極度缺愛的人,是什么樣子的
發表時間:2022-11-07 來源:中國NLP培訓學院
缺愛的人會有什么表現?
我想先回答這個問題:“極度”缺愛的人有心理學什么表現?
答案是:可能會死。
這并不是危言聳聽,勒內·斯皮茨(René A.Spitz)的《醫院制度(Hospitalism)》(1940)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作品,書中寫道:
“他研究了那些剛出生就遭到遺棄的嬰兒,雖然在孤兒院里,他們的生理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,但任何可持續的養育性互動都被剝奪。他們無一例外變得抑郁、孤僻、體弱多病。
如果情緒上的饑餓持續超過三個月,眼睛協同能力就會衰退,出現發育遲滯。孩子會變得無精打采,終日安靜地躺在嬰兒床里,把小床墊壓出一個凹槽。
滿兩周歲前,三分之一的孩子會死亡。而那些幸存者活到四歲時,幾乎還不能坐、立、行、言。他對這些‘成長失敗’的兒童研究反映出,如果缺乏與有愛的養育者的接觸,‘現實的磚墻’是致命的?!?/p>
01“極度”缺愛的人,是什么狀態
母親(也包括其他主要養育者)的愛,是一種精神乳汁。
人類在心理上對情感的需要,就像生理上對食物、水、空氣的需要一樣真實。
我們可以看到食物,喝到水,呼吸到空氣。但愛并沒有實體,愛是一種感受,是母親對嬰兒的深情注視,是擁抱時皮膚的觸摸,是無助恐懼時的安撫……
一個“極度”缺愛的人,是一個精神上被餓死的嬰兒。那些體驗到的愛不夠的人,內心也住著未被充分喂養和滿足的嬰兒。
這種饑渴和匱乏造成的傷害,對一個孩子來說,重則致命,輕則在往后的成長過程中,發展出各種譜系的障礙:包括個體的精神/心理問題(從嚴重的精神分裂,到各類人格障礙,再到更普遍的神經癥),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問題(關系中的強迫性重復、無法結束一段糟糕的關系)……
這種缺愛,發生的時間越早,后果就越嚴重?,敻覃愄亍ゑR勒(Margaret S. Mahler)把生命的前三年,稱為“黑暗時代”,在此期間發生的事情,雖然無法被記起,但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發展。我們從自閉階段,到共生階段,再到分離-個體化,最后達到客體永恒階段。
這個發展過程,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。
02一元關系:活在自己的“殼”里
在自閉階段,嬰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,這個時期的嬰兒與外界沒有交流和溝通,即,不能與客體建立關系,他們生活在一種哈科米個人成長一元關系中。
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時,TA對愛的需要在向外投注的過程中,沒有得到回應,被嚴重忽視,那么TA的心理發育可能會固著在自閉期。
TA不再嘗試與外界溝通,只用內部幻想來緩解被挫敗的痛苦,TA似乎變得“自給自足”,仿佛與整個世界無關,在精神上給自己包裹了一層堅硬的“殼”。
在行為上,TA可能表現為對刺激缺乏反應,看起來麻木,呆板,冷漠,甚至沒有表情。在人際中,TA似乎不再需要和他人互動,完全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,社會交往能力嚴重受限。因為無法適應外在現實,TA會更加退縮回到內在的“硬殼”之中。
03二元關系:“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”
漸漸地,兒童破開“自閉”的殼,進入最早的人類聯結,即一種“共生”的二元關系。
在這種狀態里,母親和嬰兒深度交融,嬰兒不能把自己和母親區分開,仿佛母親的存在就是TA的存在,TA的疼痛就是母親的疼痛。
當TA饑餓、受凍、難受的時候,另一個人能立刻神奇地感知到TA的痛苦,并來陪伴、安撫。
試想在這個時候,一個不能提供愛和理解的母親,對嬰兒來說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TA要不退回到更早的自閉狀態,完全切斷這種對聯結的渴望,要不終其一生,都在尋找一種“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”的共生關系,以彌補這個階段發展中的創傷。
而這樣高度融合的關系,往往是病態的,因為在關系中的個體會失去自我,失去自己的身份認同,淪為另一個人的附屬品,或者兩人糾纏至深,剪不斷理還亂。
之后,要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分離-個體化的過程,孩子才會慢慢知道,自己和母親不是交融一體的,是兩個彼此不同的人,這是所有人走向真正獨立的第一步。
04三元關系:真正走向獨立
二元關系會逐漸發展為更復雜和成熟的三元關系。
孩子會慢慢離開母親,去跟更多的人互動,探索這個世界。在愛和關系中,發展出穩定的“我是誰”的意識,成長為一個“有個性”的主體。
而母親,即最初愛的客體,也會變成一種穩定的形象。最后的客體永恒性意味著,孩子開始擁有維持客體形象的能力。
往后余生,不論母親是不是一直陪伴在側,這種形象都存在于我們的內心。不管這個母親是滿足我們愛的需要,還是剝奪我們愛的需要,我們都會帶著這些不同的客體形象,繼續生活下去,而這些表征也成為內心力量或痛苦的源泉。
綜上,缺愛,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讓一個人死去;缺愛,可能造成一個人退回自閉狀態,或者停留在一段融合、共生的關系中,無法走向分離,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; 缺愛,可能讓一個人終身帶著一種“我是不被愛的”的內部心理表征去生活。
我們無法決定自己三歲以前的命運,那么缺愛的人,該怎么辦?
文章開頭提到的斯皮茨,在書中寫道:“那些孤兒院里的孩子,如果母親在最初的三個月回來的話,這種退化會自行反轉?!?/p>
這說明,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一種復原力,早期缺愛造成的創傷,并非完全不可修復。
所以我認為,唯一的答案是:關系。
缺愛,其實是缺乏關系,缺乏良好的聯結,缺乏來自關系中另一個人的鏡映、回應、涵容、認可……
所以,我們可以嘗試去重建一段充滿愛、理解、正性反饋的關系,在關系中獲得滋養和修復。 不管這個關系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或者跟咨詢師的關系。
我們尊重原創,版權歸屬原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