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人在一起,比喜歡更重要的是信任
發表時間:2022-11-11 來源:中國NLP培訓學院
“只要和彼此懷有好感的對象交往就行了”——這種世界并不存在就算有,一定也是個狹隘又無趣的世界。
信任對方,并取得對方的信任。這或許比“我喜歡你”的心情更重要。信賴是人與人的聯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因為人際關系很復雜,隨時可能出現問題。一旦接連發生多起意想不到的事件,如果兩人的連結光靠“喜歡”的心情,彼此的關系很可能輕易就會破裂。
“喜歡”是種很自然也很美好的NLP代理情感,可是若要說它是萬能的,我不敢茍同。
再者,不管再怎么喜歡對方,當災難降臨、意見對立的時候,光靠“喜歡”的心情經常無法跨逾眼前的障礙。
即便是跟自己不同屬一類的人,我也會去認識一下。想法和價值觀不同的對象,我也照樣來往。因為這么一來,我們便能夠因此成長,也有機會拓展自己的維度。
“我會信賴什么樣的人?”當我試想這個問題時,腦中浮現了兩個答案。
一是不逃避的人。
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,大事還是小事,生活中常會有不順利的時候。但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發生問題,而是你怎么去面對。我信任發生問題時絕不推卸責任的人。
敢說“這是我的錯”,勇于接受失敗的人;犯下嚴重的過錯也不會一蹶不振,而是抬起頭思考該如何對應的人——對于這樣的人,我會超越喜歡或討厭的層面,產生信賴感。
所以,我總是在心中立志,期望自己是個不找借口、不粉飾太平,不逃避的人。換句話說,不從失敗和意外中逃離,也就是成為別人能夠信賴的人的最好方法。
我信賴的第二種人,就是不讓別人等待的人。
人際關系的基礎就是守信。這是大原則,必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。即便如此,還是可能發生讓別人等待的情況。
像是自己接下的工作,雖然保證“沒問題,一星期后絕對交貨”,然而實際進行時卻發現沒有想象中順利?;蚴且驗橥蝗缙鋪淼氖录騺y了計劃,這種情況時常會發生。
就算硬撐到最后一刻,努力想要履行約定,等到一星期之后還是說了“辦不到”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因為這么一來你不只失信,也讓對方白白等了一個星期。
而且,如果你不確定什么時候能夠完成,還會讓對方一直等下去。就算對方只失信過一次,要信任這樣的人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
“沒問題吧,他該不會又遲交吧?”如果你讓對方萌生這樣的疑慮,根本不可能得到對方的信任。
相反地,如果在著手工作的第三天就跟對方報告實情,情況又是如何呢?“對不起,進行起來比想象中困難,可能得再花一星期?!毕襁@樣在中途就向對方報告,對方也就不必苦等了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。這就像和別人約好十二點碰面,不過在十點的時候你跟對方說“很抱歉,請讓我將約會改到下午一點”,對方便不必苦等。
共同進行某件事情時,在中途就向對方報告工作狀況,如此一來,你總有一天能得到別人的信任。對方無須一一細問便能掌握情況,想必能夠因此放心吧。
讓別人等待也就是讓對方處在不明所以的導師育成狀態,會使對方感到不安。就此而言,即便是要給家人或親近的人一些關于小事的答復,你也不該讓他們等待。
“這個星期天,要不要大家一起去哪里走走?”當被這么問到的時候,你是否立刻就給出答案呢?
“要不要去看新上映的電影?”朋友或同事平常的邀約,你是否只給出了曖昧的回復?“這個星期天嗎?”
不明確回答“YES”或“NO”,就是在讓對方等候。就算只是孩子的邀請,也不該讓對方苦等。
“好,一起去吧!”能這么回答當然最好,但“最近工作很多,我很累,下次再出去玩吧”,當下就拒絕也是一種回復。
要明確地說“NO”。比起讓對方抱有“搞不好可以一起去哪里走走呢”這樣的期待,讓對方苦等,我覺得明確拒絕的做法更加明智。
“電影嗎?好像也不錯。要不要去呢?”老是做曖昧答復的對象,別人想必也不會有繼續邀約的意愿。
如果總是讓別人等,別人對你的信任就會像手中的沙子,從指縫一點一點滑落,你會逐漸失去親密的人的信賴。
清楚答復,不找借口。這和“不逃避”的行為有相通的意義。
不讓別人等待,遇上危機不逃避的人。我想成為這樣的人,也希望能和這樣的人交朋友。
不從失敗和意外中逃走,也就是成為別人能夠信賴的人的最好方法。不讓別人等待。這也是隨時在為對方的時間著想。